设备文件: 都在/dev目录下,用于设备的访问入口的;
对于设备的访问入口这句话的理解:
tty
/dev/tty1
换一个:
tty
/dev/tty2
tty1下:
echo “hello” >> /dev/tty2
tty2下:
就会显示#hello
b:(block)按块为单位,随机访问的设备
c:(character)按字符为单位,线性设备
b:硬盘
c:键盘
ls -l /dev
crw-rw—-,1 root root 7, 1 Feb ….
7:是主设备号(用于标识设备的类型)
1:次设备号(用于标识同一种类型中不同设备)
设备文件的创建:
mknod
-m 模型(MODE)
mknod /dev/mydev b 66 0 块设备 主设备号 此设备号
硬盘设备的设备文件名:
IDE,ATA:hd开头
SATA:sd开头
SCSI:sd开头
USB:sd开头
使用a,b,c…进行区分同一种类型的不同设备
IDE:
第一个IDE口:主/从
/dev/hda /dev/hdb
第二个IDE口:主/从
/dev/hdc /dev/hdd
sda,sdb,sdc…
查看硬盘信息:
fdisk -l
低级格式化:格式化磁道
高级格式化:创建文件系统, mkfs
VFS:
例如mkdir的原作者想要创建mkdir命令,但是为了能够在不同的文件系统上
创建目录,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文件系统的接口写代码以支持不同的我呢见系统,
这样做就会使开发难度增加,所以,为了能够简化这种开发难度,linux上有个
VFS(virtual filesystem)来统一出来不同文件系统的接口,只需要根据这个接口,
就可以简单实现不同文件系统的操作。。
FAT32(linux下叫vfat)
NTFS
ISO9660
CIFS(windows下)
NFS(linux下)
ext2
ext3
ext4
xfs
reiserfs
jfs(日志文件系统IBM)
ocfs2
gfs2
每一个分区都可以使用不同的文件系统,最终归于根目录下;
fdisk
p:显示
n:创建新分区
d:删除
w:保存退出
t:分区类型
q:不保存退出
l:显示所支持的所有类型
partprobe:redhat5用,redhat6使用其他的,不过也可以用
通知内核重读硬盘分区表
这个会在分区完会自动提示这个命令,那个暂时忘了,到时补充。